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经济特区发展改革委(局)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总共5方面47条,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40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旗帜和标杆。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已复制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形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根据《通知》,本次推广的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5方面47条,主要包括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通知》要求,各地和各经济特区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习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与自身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力争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更具普遍性、体现各地特点的创新做法,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通知》提出,深圳经济特区要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协助支持各地做好推广借鉴相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服务,适时总结有关进展成效,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广借鉴
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
通知
发改地区〔2021〕10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经济特区发展改革委(局):
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40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旗帜和标杆。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在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已复制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形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次推广的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5方面47条,主要包括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二、各地和各经济特区发展改革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与自身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力争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更具普遍性、体现各地特点的创新做法,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三、深圳经济特区要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协助支持各地做好推广借鉴相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服务,适时总结有关进展成效,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附件: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1年7月21日
“深圳经验”的专家解读
创新生态链起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深圳创新举措和经验,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摆在清单首位,说明深圳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作用。”
有专家学者表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
2020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以法定形式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比例,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科技人才。同时,大力引导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捐赠等方式,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是深圳经济特区贯彻落实先行示范区新要求颁布实施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充分运用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以科技创新全链条为主线构筑立法框架,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践中最需要规范的内容、最急迫需要破解的制度瓶颈。
其中,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保障财政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全国范围都属于首创和领先。
“企业用于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捐赠支出”视作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公益捐赠”,将有力促进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构建,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入选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也得到专家高度肯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表示,该项改革措施明确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允许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合理流动,支持和鼓励他们到企业兼职、挂职取得报酬,鼓励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员,以大胆的体制“松绑”,将人才流动带来的创新红利激发到最大。
汪云兴表示,创新驱动,关键还是人才。
如何进一步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深圳再次走在全国前列,比如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吸引和认定政策,将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由支持“帽子”转为支持“岗位”,在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竞争性领域,突出市场认可、市场评价,以人才市场价值、经济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四个90%’的创新格局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学习。”
汪云兴表示,企业是最有活力的创新主体,在创新的市场化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深圳成为全国最富创新活力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充分发挥了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十四五”规划将企业在创新领域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提出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圳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
正如国家发改委在通知中提到,把学习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与自身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各个地方和城市的区位功能不同,发展阶段不一,应该切实结合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来学习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
作为反映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40年来,深圳企业数量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截至6月底,深圳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66.4万户,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08.6户,拥有企业131.5户,而这背后是深圳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此次,国家发改委共梳理总结了深圳在“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10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备受各界关注。
1、创建“矩阵式”产业扶持体系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表示,国家推广深圳的经验,既是对深圳过去发展的认可,更是对深圳未来发展的期待,深圳要继续坚持正确的导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深圳不搞大水漫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大产业门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整理出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车、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等8条重点产业链。深圳积极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领跑全国。
目前,深圳建成5G基站4.7万个,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利用5G通信技术,在电子制造、机械装备、精密制造、医药生产、服装等领域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造“熄灯工厂”等一批“5G+智能工厂”应用场景,促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0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华为、富士康、腾讯三家深圳平台上榜,占据清单的五分之一。华星光电的液晶显示器智能工厂、海能达的通信产品智能制造、研祥智能的计算机智能工厂等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离散型制造模式试点示范。富士康位于龙华的“熄灯工厂”平常基本不用亮灯就可以全自动完成整个生产流程,生产效率提高了30%,库存周期降低了15%,人力节省了88%,提升效益2.5倍,是深圳工业企业走向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深圳出台《关于大力促进5G创新应用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支持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超高清视频、智能无人系统、AR/VR、金融支付、交通物流、文化娱乐等场景的应用,每年评选若干个行业示范作用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创新效应显著的标杆项目,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给予资助,最高3000万元。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
作为反映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40年来,深圳企业数量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截至6月底,深圳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66.4万户,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08.6户,拥有企业131.5户,而这背后是深圳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此次,国家发改委共梳理总结了深圳在“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10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备受各界关注。
1、创建“矩阵式”产业扶持体系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表示,国家推广深圳的经验,既是对深圳过去发展的认可,更是对深圳未来发展的期待,深圳要继续坚持正确的导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深圳不搞大水漫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大产业门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整理出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车、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等8条重点产业链。深圳积极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领跑全国。
目前,深圳建成5G基站4.7万个,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利用5G通信技术,在电子制造、机械装备、精密制造、医药生产、服装等领域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造“熄灯工厂”等一批“5G+智能工厂”应用场景,促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0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华为、富士康、腾讯三家深圳平台上榜,占据清单的五分之一。华星光电的液晶显示器智能工厂、海能达的通信产品智能制造、研祥智能的计算机智能工厂等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离散型制造模式试点示范。富士康位于龙华的“熄灯工厂”平常基本不用亮灯就可以全自动完成整个生产流程,生产效率提高了30%,库存周期降低了15%,人力节省了88%,提升效益2.5倍,是深圳工业企业走向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深圳出台《关于大力促进5G创新应用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支持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超高清视频、智能无人系统、AR/VR、金融支付、交通物流、文化娱乐等场景的应用,每年评选若干个行业示范作用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创新效应显著的标杆项目,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给予资助,最高3000万元。
制度型开放助力大湾区建设
27日,深圳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是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效应,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的重要手段。
深圳上述经验如果能够得到推广,特别是能够尽快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中,对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成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发挥重大作用。
1、构建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意义重大
市委党校教授申勇认为,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意义重大。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深圳“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因此,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是新形势下深圳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一招。
其次,也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的重要手段。
2、深圳做法处处体现了创新要求
申勇说,公布的相关举措,具有全方位、法治化、创新性等特点。
一是全方位,针对目前大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探索推进以规则机制为基础的制度型开放中,敢闯禁区、不留死角,分别从法律规则衔接、国际仲裁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关便利化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探索。
二是法治化,通过立法先行,在整个制度型开放建设探索中,高度对接国际惯例,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使制度型开放有法可依,于法有据。例如,为保护知识产权,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发挥了立法对于制度构建的引领作用,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能够落地落实。
三是创新性。改革就是要打破旧框框,释放一切活力,尤其要加快破解已有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就是要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条件下探索深度合作,把“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
因此,深圳做法处处体现了创新要求。
例如,在促进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便利流动中,允许港澳高校、公营科研机构等单独申报深圳科技计划项目,市财政资助资金可依据立项合同在深港澳三地使用。仅这一创新举措,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圳充分利用香港澳门高校、科研机构资源,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发挥主阵地作用,作用不可估量。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研数治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熊义刚做了举例分析。他说,比如率先形成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一举措,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提到深圳、华强北都会和“山寨”联系在一起,但是现在提到深圳和华强北,更多连着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其中转变的根本就是知识产权保护。深圳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一个特点,就是注重真正去保护市场主体的权益,减轻中小企业的维权成本,强化政府责任和强调执法的操作性可行性。
再比如运用“互联网+”放大便利化通关模式优势这一举措,熊义刚认为,“互联网+”是深圳营商环境改革的最大特色,也是深圳无与伦比的优势。近年来,深圳以“数字政府”“智慧政务”建设为目标,充分运用大数据、小程序等技术或者平台加快倒逼传统服务模式创新,重塑服务流程和机制。利用“互联网+”放大通关便利化,极大地提升了口岸营商环境水平,对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建成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改革无穷期,发展无止境。”
申勇认为,推广和借鉴深圳上述经验,特别是如果能够尽快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中,对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发挥重大作用。
在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发布一周年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深圳经验也进一步说明,深圳的做法是正确的,深圳还需要进一步沿着“问题导向”的思路,加快推进下一步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型开放新格局。
熊义刚表示,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本身就肩负着突破规则和探索新体制机制的历史使命,在制度上为全国探路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责任,在这方面深圳近年来做出了值得点赞的成绩。
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深圳如何加快与港澳和世界规则的衔接也是中央非常关注的。这次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深圳经验47条,很重要的是强调深圳规则机制与港澳和世界规则机制的衔接,在这一方面,深圳对于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制度的探索,可谓真正起到了先行示范的作用。
创新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流域、全要素、全联动”推进水污染治理,打造“公园里的城市”,创新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设施建设模式、构建城市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在昨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的深圳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中,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垃圾处理、城市安全、公园建设等领域推出了12项创新举措,形成了经验做法。
昨日,记者分别采访多位专家,对深圳的相关做法进行解读。
1、依靠严格法治和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市生态环境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20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2020年全市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水环境改善最明显的城市之一。灰霾天数从2004年的187天下降至2020年的3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趋近全球先进城市水平。
该负责人表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成绩亮眼,首先得益于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和完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等,为生态安全筑牢了屏障。
其次,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全球率先建立GEP核算“1+3”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等,用绿色指挥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再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超常规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全面深化各项大气污染治理,全市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打造“公园里的城市”释放绿色价值
特区成立以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城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着力打造“公园里的城市”,从特区建立之初的2座公园,发展至今已经有1200多座公园。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园构成城市最美风景线,使城市绿色资源价值充分释放,人人享有优质的绿色空间。
在原深圳市风景园林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市簕杜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信思看来,深圳的公园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以人为本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他介绍,与很多大城市相比,深圳的土地面积并不大,土地资源很珍贵,但是政府部门依然留出土地建设公园,特别是将可用的绿地、住宅区边角地带“见缝插绿”,建成社区公园,形成了综合公园、郊野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多级公园体系。让市民群众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既能“推窗见绿、开门进园”,又能漫步郊野,亲近自然,听鸟叫虫鸣,赏荟萃芬芳。
张信思还称赞道,他走过很多城市的公园,深圳公园的服务设施既丰富又贴心,是很多地方做不到的,尤其是公厕、急救设备等的配备彰显以人为本。比如,公厕中有母婴室、第三卫生间,纸巾、洗手液等都是免费提供。
“很多人冲着深圳公园多、环境美,留在了这里。” 张信思感叹,公园建设创造了美好的环境,让市民生活在深圳幸福感更强,更加促进人才引进、投资项目落地深圳。
3、小散工程开启高效监管模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压力不断增大。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总经理习树峰表示,当前,深圳正值“双区”建设关键历史发展时期,加强城市安全应急管理,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标准体系、强化风险防控、依托科技手段、强化安全意识,构建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等方面,是实现城市安全发展,减小灾害影响、减轻事故损失的迫切需要,也是重要举措。
她指出,近年来,我市应急管理部门依托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全力构建城市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安全意识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分众化开展安全理念宣传和知识普及,拓宽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渠道。
针对安全生产领域的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点多面广”“高度动态变化”的特点,深圳市试点开发福田区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监管平台,提升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的整体规范程度,开启了数据多跑腿、业主少跑腿的高效监管模式。深圳今年还出台了《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实施方案(2021-2023年)》,搭建超大型城市高密度韧性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探索构建综合减灾社区“深圳标准”,通过滚动发展、迭代升级的形式,逐步推进全市662个社区全覆盖创建,打通基层防御“最后一公里”,完善城市最小单元防御能力。
“这些创新举措,反映了深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绣花功夫着力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大功夫,旨在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治理的新路子。”
-THANKS FOR READING-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关于创新区,也许你会喜欢:
城市更新资料合集
从制造厂房到创新高地,市北高新的华丽转身
创新区改造更新,规划能否成功的3大关键点
信息图 | 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工业用地怎么转型?
TOD究竟是什么?TOD模式的8项原则又是什么?
信息图 | 非正式更新:存量时代下工业用地更新之路
未来十年,产业办公的5大趋势
什么样的环境最能孕育创新?
如何吸引人才与产业?产业社区的磁极营造法则
设计在创新区中的使命是什么